这几个关于电脑的谣言你最怕谁?
电脑硬件圈子里,谣言和误区总让人真假难辨。许多用户因“经验之谈”误导,选购或使用时走了弯路。今天,我们拆解几个常见硬件谣言,揭开真相。

AMD显卡掉驱动:软件问题,非硬件缺陷
“AMD显卡掉驱动黑屏”是老生常谈的谣言,常被认为是AMD的“原罪”。玩家吐槽游戏中画面黑屏,需重启恢复。其实,这多是软件兼容性问题,而非硬件缺陷。

真相:早期AMD驱动不稳定,Windows自动更新常与官方驱动冲突,导致黑屏。AMD自23版Adrenalin驱动起大幅优化,崩溃率2024年后降至1%以下。具体来说,更新到最新驱动(AMD显卡驱动战未来,强烈推荐紧随更新)、关闭FreeSync或检查电源设置即可解决问题,所以别被旧谣言吓退了。

AMD CPU卡顿:fTPM bug已修复
另一个谣言是AMD锐龙CPU“蜜汁卡顿”,游戏或办公帧数高却不顺畅,有人归咎于架构缺陷,如跨CCX通信慢。

真相:卡顿多由早期BIOS的fTPM(固件可信平台模块)BUG引发,Win11下占用SPI闪存导致0.5秒~1秒暂停。AMD通过2022年的AGESA 1.2.0.7 BIOS更新就已经修复此问题。锐龙5000/7000/9000系列CPU更新BIOS后,卡顿率降为零。

Intel小核调度:Win11优化无大碍
Intel从12代酷睿起引入大小核设计,却被吐槽“调度问题”,称小核抢任务,大核闲置,导致游戏或多线程任务卡顿。

真相:Win11通过Thread Director技术优化调度,高负载任务优先用P核,低负载给E核。尤其是Win11 22H2更新后(当前最新版本24H2),异类线程调度更加完善,甚至提供了设置“生效的异类策略”为0可优先大核的选择。大小核CPU在Win11下多核性能提升平均15%以上。另一方面,之所以一直存在大小核调度问题,是有些玩家还在使用Win 10,它在设计之初还没有大小核CPU的设计,所以优化也无从谈起。

轻轻松松 显卡击穿电源就在一瞬间
新显卡功耗爆炸,RTX 50系列瞬时功耗极高,电源很容易击穿烧毁,没有超大功率电源真的就不行?

真相:瞬时功耗峰值虽高,但持续时间极短,例如RTX 5090,它的平均游戏功耗不过350W~450W,峰值功耗最高确实可以达到600W,瞬时功耗可以达到惊人的900W。但是你别急,这900W的瞬时功耗持续时间不到1毫秒,只要你的电源达到1000W额定功率,且符合ATX 3.0/ATX 3.1规范就完全不要担心!绝大部分烧毁的案例,实际都是接插件设计缺陷和安装出错导致。

短命SSD:QLC真会“用用就坏”?
“QLC SSD寿命短,数据不安全”是另一个经典谣言,因QLC写入次数(约1500次)低于TLC(约3000次),因此被认为容易损坏。

真相:现代QLC SSD通过SLC缓存、过量配置和磨损均衡算法,寿命大幅提升。如致钛 Ti600 1TB QLC,TBW达400TB,理论上日均写入20GB的情况下可用寿命时长约55年!根据相关信息显示,目前家用场景的QLC SSD 5年故障率甚至低于0.5%,所以这点真的不成立。

破除谣言,理性装机
其实这些谣言源于对技术的不完整理解,现代硬件设计已让这些“老生常谈”站不住脚,电脑硬件谣言多源于早期BUG或特定场景,但厂商和系统更新已让它们成为过去式。如果下次再听到“AMD掉驱动”“Intel小核围观”这类大可不必理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