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了超频而超频的超频 真.没.啥.用.了!
超频曾经是极其超值的DIY手段——通过调教,用户可以自行“挖掘”CPU、GPU、内存性能,提升幅度动辄20%以上,收益十分可观,也正因如此很多人乐此不疲。然而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,超频已经变得不再有趣。

厂商给自己开了个后门
简单说,CPU、GPU乃至内存的运行频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性能的变化,这是电气特性决定的,有点像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”的意思。通过提升频率就可以轻松获得额外的性能,这好事谁不愿意呢?

最开始超频这件事真的是玩家自行钻研,通过强制搭配电压、频率的组合实现超频,当然这要附以合理的散热手段。厂商针对这种情况,一开始是拒绝的——它们通过各种手段“封堵”超频的可能性,以保护自己的商业利益。
但是这件事慢慢的就变味儿了,厂商逐渐发现,与其封堵不如把它变成一门生意——尤其是主板厂商,逐渐将超频当做重要卖点,毕竟作为CPU的重要承载对象,超频都是依靠主板的BIOS设置完成的。

同样一块主板,加上超频功能至少可以让价格上浮10%~20%。而且,这可以让厂商获得相当好的口碑。早期二三线主板厂商想要获得一席之地,能超频的主板就是最好的手段,不像今天只能打价格战。

显卡厂商一看这事我们也能干啊,官方推荐的GPU频率我们特挑后超个5%出厂,再加上搭配点高频显存,多卖个20%一点儿也不过分!而且,因为是显卡厂商的官方超频,超频稳定性不需要担心,对用户、尤其是不太会超频的人来说多花一点钱非常值得。

超频收益都是厂商的了
从爱好到生意,味道变了事情也就变了,这要从两个方面说开去。
现在超频≈钞票。以CPU举例,超频需要特定的芯片组主板,无论AMD还是Intel都是如此。然后就是搭配的CPU,AMD开放性高得多,Intel就限制比较严格:理论上只有K系列CPU才可以超频——当然这是针对普通用户乃至普通玩家说的。这样粗略计算一下可超频的主板+CPU,价格最少也要高出普通产品20%以上,那你觉得收益能达到20%以上吗?

答案是不能,因为制造工艺的限制、架构设计差异的缘故,现在的CPU出厂标定都比较高,“留给用户的超频空间”其实很小——大概10%左右。而且,这还要用户自行超频然后进行稳定性测试这么一个大费周章的过程,并且不是100%的成功率!

GPU部分就更有意思了,厂商精湛的档位划分和对晶片的性能筛选标准,超频这件事发生的概率比CPU要小很多,普通的用户、玩家自行超频10%就算很成功了——部分厂商的同款GPU高端显卡和性价比显卡,频率之差一般也就在5%左右,什么,你还想再超频?怎么可能啊……

内存部分就更更更更有意思了,内存颗粒本身就分三六九档,这样再根据能够稳定运行的频率进行分级——比如DDR5内存,a-die的超频幅度就小很多,新的m-die颗粒相对好一点。但是,它还要看CPU的“脸色”:CPU内置的IMC内存控制器体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对高频内存的支持程度。无论主板厂商给出了多么详实、便捷的超频方法,内存颗粒体质不好,CPU内的IMC内存控制器体质不佳,内存照样超不上去。

超频的性能收益变小、超频的成本变高,对普通人来说这就没什么意义了——用液氮超频是另一个领域,不要混为一谈哦!所以当你在准备装机的时候,不要把超频这件事放在优先事项上、甚至是不要放在考虑范围内,因为它正变得越来越鸡肋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