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 卷功能还是卷性能?
其实这个答案可以一句话总结:性能是高通和联发科卷的,功能是供应商给的,只有调教、算法和优化是厂商自己的。当然,这样总结并不精确,只是这样更能归纳当前手机产品的特质。

卷性能 只有这几个玩家
目前能够自主的移动SOC产品只有四家,高通骁龙系列、联发科天玑系列、苹果的A/M系列、三星Exynos系列以及华为的麒麟系列,这其中又只有前二者是通吃天下,后三家都不对外销售。性能谁说了算?开诚布公地讲,很大程度上是高通和联发科的竞争胜利者定义性能。有人会说为什么不是苹果,它不是最强者吗?问题就在于,它只服务于一个企业:苹果。

所以看似百家争鸣的手机厂商,最终都逃不开高通骁龙or联发科天玑二选一的境地,这就是现实。
供应商的百宝袋
就像野比大雄身边的哆啦A梦,真正的宝贝都在人家的口袋里。很多功能都是依靠供应商提供的器件实现。CMOS是什么规格的(你有没有大底)、镜头是不是潜望式的(你具备不具备长焦),这些主要都是供应商在忙活——不能说手机厂商等着天上掉馅饼,他们或多或少都会参与到设计中。当然了,这个参与的程度只浅不深,并不是合作开发,记住参与/定制≠开发设计。

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,小到震动马达、大到屏幕,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。

那么,手机厂商擅长的是什么呢?
第一是系统集成,我有这么多零件、这么多供应商,如何把部件整合到一起成为一个好用的产品,这同样是极具技术的工作。这和大多数人认知有所不同,系统集成设计可不是“攒机”!讲真,世界上具备这个能力的企业屈指可数,国产品牌占据了绝对多数,这也是真功夫;

第二,调教优化——都是高通骁龙8 Gen 3的手机,为什么A厂商的性能更好?为什么B厂商的手机续航更强?这可不是偷着超点频率跑分更快那么简单——如何调度处理器性能、如何分配系统资源,如何协调大小核心的工作模式、如何调整不同应用状态下的功耗释放水平,都需要长期大量的设计优化经验为基础。而且正如前面所说的,厂商会根据自己产品的定位进行有侧重的调整,而不是一味单纯的调整频率;

第三,算法为王,这句话一点没错,都是一英寸大底CMOS,A厂商的拍摄就以抓拍、夜景见长,B厂商可能就以色彩、人像更为突出。这就是算法的威力——尤其现在都是计算摄影的时代,硬件在最终成像的“功劳”占比可能在50%左右,算法极大程度上决定着手机成像的最终水平,这和相机有着本质差异。

第四,AIGC,这个只能手机厂商自己卷了,硬件企业或者第三方供应商使不上力——核心是大模型,这需要厂商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开发,“外人”是插上不上一点手的。好在,国产TOP前几的厂商都在自研,并且已经逐步落地了。就个人的看法而言,我更期待厂商之间可以放下竞争的对立,携手合作成立一个更高层次的技术联盟,将各自在AIGC的积累贡献出来,形成一个技术标准,这也是一直以来国内企业缺乏的竞争意识:不要卷产品了,我们更应该从标准上展开竞争,占领利益最高点。

苛求手机厂商完整自研是偏激的;同样,手机厂商过度宣传技术自研必然在说谎,信息茧房确实存在,但只要用户不偏听偏信,谣言就会不攻自破了。